南京中山陵:
南京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、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,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(qū)。
南京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,后踞巍峨碧嶂,氣象壯麗,音樂臺、光化亭、流徽榭、仰止亭、藏經(jīng)樓、行健亭、永豐社、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筑,眾星捧月般環(huán)繞在陵墓周圍,構(gòu)成中山陵景區(qū)的主要景觀,且均為建筑名家之杰作,具有極高的藝術(shù)價值。各建筑在型體組合、色彩運用、材料表現(xiàn)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,色調(diào)和諧統(tǒng)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,既有深刻的含意,又有宏偉的氣勢,被譽為“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”。
南京鐘山風景區(qū),古稱金陵山,金陵山共有三座東西并列的山峰,屹立在城東郊,是寧鎮(zhèn)山脈中支的主峰。東西長7千米,南北最寬處4千米,周圍綿延10余千米。 巍巍鐘山,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,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。
南京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,至1929年夏建成。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。主要建筑有:牌坊、墓道、陵門、碑亭、祭堂和墓室等。從空中往下看,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“自由鐘”。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,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,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,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。
當時,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(shè)計方案。結(jié)果,建筑師呂彥直設(shè)計的“自由鐘”式圖案榮獲首獎。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筑師。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,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“博愛”兩個金字。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,共有石階392級,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;8個平臺,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(quán)憲法。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。
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筑,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,高29米,長30米,寬25米,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,門額上分別刻有:民族、民權(quán)、民生。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“天地正氣”直額。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,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.朗特斯基之手,底座鐫刻六幅浮雕,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。
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《國民政府建國大綱》。堂后有墓門二重,兩扇前門用銅制成,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。上有中山先生手書“浩氣長存” 橫額。二重門為獨扇銅制,門上鐫有“孫中山先生之墓”石刻。進門為圓形墓室,直徑18米,高11米。中央是長形墓穴,上面是孫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,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。墓穴深5米,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。
南京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,后踞巍峨碧嶂,氣象壯麗。音樂臺、光化亭、流徽榭、仰止亭、藏經(jīng)樓、行健亭、永豐社、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筑,眾星捧月般環(huán)繞在陵墓周圍,構(gòu)成中山陵景區(qū)的主要景觀,不僅寄托了海內(nèi)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,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,具有極高的藝術(shù)價值。
1925年3月12日,孫中山在北平逝世。有遺囑:“吾死之后,可葬于紫金山麓,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,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。”(根據(jù)胡漢民的說法,孫中山還曾說過“他日我辭世后,愿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,以安置軀殼爾”。)遵照孫先生遺愿,靈樞暫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內(nèi),在南京鐘山修建陵墓。陳運和詩《中山陵》有名句:“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 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終點”。
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?wù)、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(shè)計施工。1926年1月動工興建,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。建成后,呂彥直便去世。